清晨起来,收到一条凌晨五点钟发过来的微信消息。看了一下微信头像发消息人的微信头像。是一个抱着一个小婴儿的爸爸,也是四年前送出去的一名学生。消息的内容主要是感谢当年的帮助,才能有今天在美国这样的发展。
 
 
学生劣势分析与规划研究:
 
当时,在英国南安普顿拿到的一年制人工智能学位不足以支撑他转行到他更喜欢的软件工程领域。但对赴美读书也有几点顾虑:
第一点是跨专业申请——他本科阶段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电子工程专业,而硕士阶段他想去美国读计算机专业。此时计算机专业已是理工科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了,因此颇为担心不能申请到非常理想的学校。
第二点是因为当时的GPA2.89, 美国很多好学校的最低门槛也是3.0
第三点是很多加州学校比较介意已有了一个人工智能硕士的学生,继续申请已经有的计算机类学。
 
但是后来我们考虑了一下,毕竟上海交大这个学校的学术声誉还是相当好,学生又有几个月通讯领域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概率申请到理想的学校,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在选校的过程中,刻意规避加州一些介意已经有过计算机学位仍然继续申请这个学位的学校,多选东部一些并不介意有过计算机硕士学位的学校来提高录取率。
 
通过把提炼他的实践背景,通过诚恳而有说服力的文书,请了我的一个好朋友梁老师是清华大学的本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硕士好友去帮他做了头脑风暴,并深入挖掘了这个学生在工作中的能体现专业能力的突出表现以及向学校表达。
 
同时在学生申请之后,又帮学生向所申请的学校去写邮件解释说明,为什么学生想读计算机,但是在过去的实践经验和计算机这个专业的相关度不大而是以本科专业电子工程为主。
 
另外,每当有美国大学工程学院来华的时候,我们就会联系学生提前去和学校工程院更多接触。 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宾大工程学院来华谈战略合作,只有我的三个学生抓住了这个机会参与这项活动,从而写出更好的“why”。
 
最终学生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这是一所人工智能方向非常好的学校,学生对这个录取也比较满意。